首 页
党校简介
党校动态
干部培训
党员培训
入党培训
优秀楷模
学习园地
网上报名
干部在线学习
留言簿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关键词: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管理制度     
上级文件     
管理细则     
培训信息     
教师介绍     
书目推荐     
预备党员     
党员教育     
支部书记     
初级班     
提高班     
优秀楷模     
知识手册     
理论专题     
答疑解惑     

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中国版图
发布时间: 2012-11-12 12:00:00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1.6%,均高于东部地区8.6%的增长速度,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都高于东部地区。 

  随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空间布局更趋协调,更加科学。更为可喜的是,区域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升,“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执政宣言,已成为广大人民的切身感受。

  “西快东稳”的态势愈加明显,经济增长的“雁阵”逐步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区域发展不平衡又是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加上极为复杂的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难度超乎想象。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地区更好发展。

  为此,世纪之交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谋划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全面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思考和谋划,由此,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专门辟出一个部分,全面阐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系统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可以说,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力度最大的十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成效最多的十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之策;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不仅是紧迫的经济任务,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这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更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自觉行动。

  “没有中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中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和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分工合作,承接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这不仅是中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十八大代表、四川眉山市委书记李静说。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至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西、中、东的增速排序,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雁阵模型”逐步形成,这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中、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1.3、2.0个百分点。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外向度高,受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稳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全面开花,实现“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口”相协调

  “一年一场黄土风,从春一直刮到冬”,这是很多人对黄土高坡的固有印象。

  中央明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十多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西部地区的绿色不断延伸,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今天的黄土高坡上,人们唱的是绿色致富,唱的是科学发展,唱的是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山河巨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搞“全面开花”,不是要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那样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最终可能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因地制宜”,是“协调”二字的应有之义。这就是说,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要与当地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相适应,既要有开发,又要有保护,实现“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口”相协调。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2006年3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并根据各区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2007年,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

  划分主体功能区是我们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全新战略部署,标志着经济发展观念的历史性转变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上的重大创新性调整。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各部门也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让无形的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

  今年5月,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巨头”分别投资百亿元在内蒙古打造云计算数据中心。以“羊煤土气”等传统能源产业为经济支撑的内蒙古,如今已跻身包括北京、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在内的大型云计算基地之列。“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适合建立在能源丰富、电力充足、气候寒冷、地质稳定的地区。在这几点上,内蒙古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十八大代表、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表示,云计算与内蒙古的结合是一次产业与资源优势互补的共赢之举。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前不久,20岁的周小玉离开广东,回到老家四川,并很快在成都找到了一个小区物业管理的新岗位。“现在很多东部的企业迁到西部来了,就业机会多了,赚的一点也不比在东部地区少!”

  四川是传统的农民工输出大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省转移输出的2106.77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转移人数达1091.66万人,省外输出1012.19万人,省内转移规模首次超过省外输出。

  “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加速回流,正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十八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本地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和创业,这不仅可以节约房租、路费等支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家人在一起,避免了长期在外打工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无疑是让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区域协调发展,并非要求“十个指头一样长”,也不可能做到东中西部的发展水平完全一致,但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均等化,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义。

  10年来,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在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十一五”期间,中央基本建设投资的60%投向中西部,70多项优惠新政策更给中西部地区百姓生活带来可喜变化。进入“十二五”,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2011年,中西部地区的保障房开工量在全国均属领先,数量远多于东部地区;全国县乡公路里程达160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26万公里,东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1.5%。

2002年至2011年,全国竣工的32854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中,中西部地区约占85%。全国竣工项目面积2448万平方米中,中西部地区约占60%。2009年到2013年还将安排资金10.59亿元,专门补助中西部地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中就能收看喜爱的节目,在门口就能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享受到最基本、最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上两条同类新闻:

后台管理